听宁戚这么一说,有不少官员的头脑也冷静了不少,虽然高原的态度一有比较温和,但在汉国却是有绝对的权威,因为汉国可以说是由高原一手创建起来,而且这一次战争,高原成功的将汉国的疆域扩大了数倍,这样的功绩,除了以前吞并三晋的秦国之外,放眼整个春秋战国五百余年的历史,确实是无国可及。而这样辉煌的战功,更是让高原的威信如日中卞,因此在这个时候,确实没有那个官员敢挑战高原在汉国的权威力。另外这也是因为汉国建国的时间并不长,官员们还没有形成有足够政治影响力的世家世族。
这一来反对的声音顿时消停了大半,许多官员都十分理智的停止了自己的行为,但还是有少数官员,或者是因为头脑不开窍,或者是因为其他原因,仍然坚持拒绝迁都到咸阳去。
而宁戚也就不管他们,立刻分派布置准备迁都的事宜。首先自然是先通告还留在灵寿的高原的嫔妃,蔺文清、耿燕羽、剑舞姬三人。
这时她们也己经接到了高原的通报,对高原的决议自然并无异议,而且蔺文清的见识广阔,知道咸阳才是这个时代规模最为庞大的城市,因此搬到咸阳去居住,肯定要比在灵寿要好得多,于是都立刻就开始在宫中收拾。
而其他各部的官员们也都收拾准备,等着迁都,不过还是有少量的官员不死心,仍然希望能够阻止迁都咸阳,既然宁戚等人不愿上书高原,劝阻迁都,那么就自己来干,联名向高原上书,于是这些人在灵寿四处奔走,游说,争取能够拉拢更多的人联名,但一连奔走了六七天的时间,也才凑齐了三十七人,连四十个人都不到,而且基本都是五六品的中下层官员,最高的也只有四品,但就是这样,这三十七个人还是联名向高原上书,要求停止迁都咸阳,改定都城在邯郸。
一个月以后,罗焕和姜明霞带领五千骑军回到了灵寿,再次带来了高原的命令,这时高原己经先行由邯郸前去了咸阳,并且在咸阳等候灵寿官员迁移,同时要求在一个月内,先期动身迁移一批官员到咸阳去,其他官员随后陆续动身,而罗焕、姜明霞则是付责保护蔺文清、耿燕羽、剑舞姬三人,以及灵寿王宫中的人员,立刻起身,赶去咸阳与高原汇合。
虽然高原在命令中根本就没有提及灵寿的官员联名上书,要求停止迁都咸阳,改为定都在邯郸后事情,就像是没有发生这件事情一样,但沒有提及本身也就是一种态度,何况高原派罗焕、姜明霞两人来到灵寿传令,就已经很说明一切了,到了这个时候,还有谁敢不识趣,反对迁都,何况就是反对也沒有用。
宁戚立刻下令,命令由申慎带领第一批官员,立刻准备动身,赶去咸阳,其他留守的官员也都抓紧准备,随后将陆续迁移到咸阳去。而其他官员们也都彻底死了心,开始老老实实是收拾整理各种书简文册等物,准奋迁移。
蔺文清、耿燕羽、剑舞姬三人自然没有异议,而且她们和高原分别了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,都十分想念高原,更是希望能够与高原团聚,因此都十分高兴赶奔咸阳去。
只有那三十七名联名上书的官员这时十分尴尬,尽管高原没有提这件事情,也算是给足了他们面子,但绝大多数人心里都自觉得过意不去,因此这三十七名官员中有三十一人都提出了辞呈,而另外六人虽然没有辞职,但也提出,仍然愿意留在灵寿,不愿去咸阳。
第九三二章投效一
派罗焕、姜明霞回灵寿接人之后,高原并不太担心灵寿的局面,虽然他收到了那三十七名灵寿官员联名的上书,要求停止迁都咸阳,请高原定都在邯郸,但高原根本就没有理睬,直接就将上书扔到火盆里烧了,同时又下令命灵寿的官员立刻开始迁都,这一点自信他还是有的,就是在灵寿的官员、军队,是绝对不敢违抗自己的命令
而处理完灵寿的事务之后,高原也下令,留下十万军队驻守邯郸,自己带领着剩余的汉秦军队,从邯郸开拔,前往咸阳。
加上大梁归降的秦军,这时秦军的总数达到了四十二三万左右,而汉军的人数仍然只有二十七万多,驻守大梁的军队由十万汉军和五万秦军组成,而驻守邯郸的军队则是汉秦军各半。因为现在汉秦己经合并成一国,那么汉军、秦军之分也要尽快消除,越早合并成一军,对高原的统治就越为有利。
而减去驻守大梁、邯郸的汉军之后,这时随高原一起前往咸阳的汉军只剩下十三万余人,而秦军却多达三十五六万,而且这时驻守在咸阳的秦军还有十五万左右,因此可以说高原这一次入秦,所带领的汉军要远远少于秦军。
不过高原并不在意,因为现在秦军的组成,大约分成三个部份,一是秦王政统领的秦军,也包括驻守邯郸的秦军,共计约万人,二是王贲带领,在邯郸城前投降的秦军,约有二十六七万人,三是驻守大梁的秦军,约有六万余人。
第一部份秦军己经和汉军一起并肩作战数月,互相之间己经建立了不错的袍泽之情,基本可以信任,而第二部份秦军投降的时间虽然不长,但他们都是受了荷华的感招而投降,而且在高原的指挥下,击败了齐楚两军,取得了一场大胜,因此对高原也有一定的归属感;第三部份秦军投降的时间最短,但人数最少,只要是将前二部份秦军稳住,这部份秦军到不足为虑。
另外秦方的重臣中,蒙氏父子基本己经倒向自己了,而秦方的另一根主要的支柱,王氏
gu903();